|
福州高级中学位于仓山区烟台山之巅,北邻仓前路解放大桥(万寿桥)和三县洲大桥南端之间的亭下山路口,南临槐荫里通麦园路,跨乐群路而成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的东部坐落在仓山名胜天宁寺(天安寺)的原址上,西部是鹤龄英华书院的校址。
据《福州百科全书》和《藤山志》记载,仓山区古名瓜藤区,俗称藤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烟台山北麓的天宁山设盐仓,该地俗名“盐仓前”,藤山也改名仓前山,简称仓山。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烟台山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为外国列强占据,英、美、法、俄、日、荷、意、德等17国在烟台山及周边设领事馆或代办处,外国商行和教会等也纷纷在烟台山上创办银行、教堂、学校和开医院,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近代西式建筑在仓山拔地而起,成为仓山城区建筑的一大特色,烟台山也因此获誉“万国建筑博览会”。
仓前天宁山上原有天宁寺。《榕城考古略》记述:“自江南桥折而西为光孝寺,在时升里,宋崇宁二年(1103年)郡人王祖道建于浮桥之南。政和初,改天宁寺。绍兴更光孝,内有松风堂,宋李纲谪居时寓此”。宋相李纲因力主抗金招贬,谪居处松风堂,他在此处写下了不少诗句,其中的“旅泊不求安,少憩南台宫”、“疏林摇碎月,虚馆回含风”等广为流传,引导着人们追寻名人历史旧迹。南宋诗人陆游也在因流连于天宁寺内的南台八景之一“天禅晓钟”,而留下《游天宁寺》的“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之咏。
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于避道光的爱新觉罗·旻宁名讳,改“天宁”为“天安”。《福建名胜词典》述释:“后寺避清宣宗旻宁讳,改名天安”。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风尚的发展,1912年在天安寺内建天安小学。
2012年天安小学撤并,校园并入福州高级中学,即现在的学生公寓与食堂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