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红盛,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化学教研组副组长。戴红盛老师从事一线教学20多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发挥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008年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
当年的6月他父亲去世,70多岁的老母亲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独自在老家生活,儿子刚好读初三,体弱多病的妻子正在住院治疗。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他赴地震灾区支教的坚定脚步,2008年8月,他毅然远赴彭州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彭州支教最初,语言不通,四川普通话只能听个一知半解,同样,四川的饮食习惯让原本就患慢性咽炎的他苦恼不已,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好几次4点几级的余震,时常将他从睡梦中摇醒,有时还将他从床上摇下来。“可能在10月前后还有一次7级左右的大震”
的专家警告,“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只有短短的8~12秒”灾区老百姓的描述,使他看到死亡的影子,整夜面对已有大量裂缝的天花板发呆。然而,面对死亡的恐惧,他没有退缩,在9月12日下午上课时,教室剧烈地摇晃着,尽管脑海中不时闪现出可怕的画面,但他始终坚持与班级学生在一起。一年来,他把“支教事业放首位,一切困难埋心底”,扎实工作,默默奉献。在受援学校彭州一中,他除了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外,承担一中化学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工作和彭州一中国家级课题《高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研究》的参研工作。他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得到受援学校师生的好评,由于教学效果突出,一中决定在全校化学教研组推广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他所指导的一中两位青年教师在2009年彭州市高中教学大比武赛课中分获第一、第二名,他为课题研究撰写的两篇论文《创设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关于高中化学课堂微型探究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获成都市优秀论文“二等奖”。作为支教队的化学教研组组长,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了支教队的送课下乡活动,先后到彭州市南城中学、彭州市葛仙山镇中学、彭州市新兴镇中学等学校,与那里的化学教研组老师互评示范课,进行教学交流。发挥了骨干教师在支援服务灾区教育教学上的积极作用。鉴于他在灾区的突出表现,成都市授予他“成都市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戴红盛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教育科研理论修养,是一个治学严谨、锐意进取的骨干教师。在学校,除教学任务外,还担任教研组副组长、集备组组长、学校“八县班”班主任的工作。
“八县班”生源来源于八县市,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并在学校参加晚自习。由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心里易敏感,个体意识较强,而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种特殊身份造就了他们自私,唯我独尊的特殊心理。戴红盛老师始终秉承着“爱心、平等、自由”的班级管理理念来获取他们的信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接手“八县班”班主任初期,他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走访或与家长电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妻子对他的手机费用过高的责怪,他总是一笑而过。几乎每天早晨,他都比学生早到15分钟,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的到来,直到班级同学全部到位,方才离开,遇到同学迟到,会耐心倾听同学的解释,没来则会迅速落实原因,有时会到生活区宿舍里寻找,深怕学生出意外,中午时常在教室督促留校的午餐生,同样,晚自习的教室里,经常看到他的身影,甚至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也时常全身湿淋淋的出现在晚自习的教室外,清点人数。有人问他,这样的天气,有值班老师在,你还从这么远的地方走过来,有这个必要吗?他说,这种天气来,可以让同学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再说,我也有些放心不下。周末学生回家,他会去班级同学宿舍一个个了解,谁回去了,有谁没回去,叮嘱留下来的同学注意安全,发生情况应如何处理等。同学生病,由于他们父母不在,都要他陪着上医院,一陪就是半天,有几次同学在晚上发烧,他同样从家里赶过来,陪同学去医院治疗,有时直达凌晨1~2点。遇到同学没钱看病,自己掏腰包也是常有的事,妻子有时不理解,有微词,他就安慰说:“把这些钱当成捐助吧”,一笑了之。“爱学生”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正因为有了对学生这种“爱”,他所带的这个班级整整日上,先后被评为“校优秀班级”、“福州市优秀班集体”,而且在2010年的高考中,全班51人,达本一录取线28人,本二录取线18人,本三录取线3人,本科上线率达96%。如今,他又接手了新高一“八县班”的班主任工作。
不仅班主任工作扎实到位,教育教学工作也同样出色,他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赢得同学的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也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赞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也卓有成效。此外,还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科研工作。现参与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提高学生化学探究学习思维水平的教学策略,并作为子课题的负责人。由于他教育教学工作得出色表现,连续三年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2011年荣获“福州三十二届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