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精品社团课】福州高级中学开展社团迎中秋活动

 二维码 196
发表时间:2023-09-28 10:18

值此癸卯中秋,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福州高级中学党委引领团委学生会开展社团迎中秋活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把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探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清颂汉服社×千墨文学社

     重现闽都乡俗——摆塔、吃鲤鱼饼、捡月华

我国幅员辽阔,关于中秋的习俗,榕城福州有着特殊的文化印记。9月26日社团选修课,在鹤龄图书馆内,清颂汉服社和千墨文学社师生一同再现闽都中秋“摆塔、吃鲤鱼饼、捡月华”的独特习俗。

汉服社指导老师黄峥向师生们介绍福州中秋“摆塔”习俗。据考证,“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的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把塔摆得越高,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既有尊敬祖先的含义,还增添庆祝节日的气氛。

历史组徐梅丽老师则向师生们介绍了福州中秋食鲤鱼饼的习俗。我们熟知中秋吃月饼,而老福州中秋吃的则是鲤鱼饼,即制成鲤鱼形状的月饼。民俗专家认为:“吃鲤鱼饼有两种寓意,一是借‘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孙;二是寓意‘鲤鱼跳龙门',反映了福州人的进取精神。”

徐老师还介绍了“捡月华”这一福州独特的中秋习俗。徐老师说,“捡月华”是孩童们过中秋的大爱,相传中秋之夜,天空会落下“月华”,把“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就会吃不完。因此,古时候的中秋之夜,福州的孩子们总是非常忙碌——进进出出,忙着捡月华。此次活动,以琉璃石象征月华,师生们手拾月华,串联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活动现场,瓦片塔树立,鲤鱼饼飘香,琉璃月华石生辉,师生们承继闽都佳节习俗,共迎和美中秋。

文社新闻部部长林雨衡朗读文社成员高一(11)班蒋弈鸣的原创文章——《献月 》拉开序幕。那充满感情的朗读带领成员们在优美的文章中遨游,领会中秋之美。随后,带着古典配乐的朗诵《水调歌头》又给参与活动的成员带来又一轮听觉享受。张楚宁、林雨婕、张嘉慧三位文社成员以充满激情的朗诵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最后,由编辑部长陈乐夕的古典舞谢幕。他那对于中秋之乐的具象表现,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成员们都与他共情共享中秋的欢乐。

天望天文社×Eyes摄影社

与星月有约——中秋观月、观星与摄影小课堂

地理教室内,天文社指导老师黄偎利用穹顶天幕和全息投影进行有关月相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相随日期变化以及成因。重点讲解进行实际观测(肉眼观察与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相时的技巧。黄偎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四库全书·史部·史记·天官书》与《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中关于古人对天文星象的观测、算法记载。

来自福建省天文学会的徐鹏老师,与师生们交流了传统文化中的七曜与天文、三元二十八星宿——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古诗词中的天文、中西古代天文的交集等内容。

摄影社指导老师许佳佳现场指导同学们使用单反相机和手机拍摄月相和星轨的小技巧,展示了摄影社同学所拍摄的精美月相图、星空图。许老师与天文社联动,演示如何使用手机+天文望远镜记录下中秋圆月的温润清辉。

天文、摄影小课堂过后,激动人心的观测月相活动在学校天文台开展,学生们争相使用天文望远镜一睹月亮真容。虽观测到的是盈凸月相,但期待圆满的诚心,更显动人。

一抹红色身影

来自第四支部的党员志愿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活动策划、会场布置、现场指导、会后保洁……党员志愿者们的红色身影为活动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社团精品课】

社团精品课,是我校“志远课程”体系中“行远”课程的一部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也是我校“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党委、团委围绕“党建引领团建”工作思路,由党员教师带领团员青年同活动、同教育、同服务,通过“社团精品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方式,开展生动鲜活、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理论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互助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气质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健全“带”的机制,增强“带”的实效,把党建引领团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探索组织力和战斗力提升新路径,凝聚青春力量。